早年的台灣習俗中,「芋頭」在農曆七月的祭典上,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早年的供桌上,總會有各種款式的芋頭料理上桌,只因為芋頭的台語發音象徵著「好頭路」,從古以來人們的祈願都差不多,總希望自己有份好工作,所以在祭拜的時候,拜個芋頭,祈求未來的工作都能順遂。
過去祭拜時的芋頭料理選項其實也很多元,有甜也有鹹,甜的口味就有我最喜歡的「蜜芋頭」,鹹口味則有芋頭丸、芋粿……選擇很多,然而這些料理作法也都講究,各個都是迷人的老滋味。
製作蜜芋頭其實很簡單,但耗的就是時間,整顆芋頭削皮之後,不切塊,整大塊加糖水以小火慢慢熬煮,如此才能夠將芋頭蜜得漂亮、入味,外表也不容易裂開。蜜一顆芋頭,大約三、四個小時跑不掉,要自己動手其實簡單,但家裡人口少,大約只能消化一、兩顆,花長時間慢慢自己熬煮,總覺得有些划不來,所以我都會到老市場採買,當中我最喜歡到台南的水仙宮市場選購,這裡的蜜芋頭品質真的好!
現在大家少去傳統市場,反而習慣超市採購,但若你走近老市場,可能會發現,農曆七月時節,攤商就會開始推出這些芋頭料理,下次看到時不妨也採買一點,趁機了解一下台灣的芋頭料理。
若是買蜜芋頭時,別忘了跟店家多要點甜甜的湯汁,回家配上芋頭加點水,就是美好的夏日滋味。